黃煜倫,政協蘇州市姑蘇區(園區組)第三屆委員會委員,蘇州大學附屬獨墅湖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從事腦腫瘤、腦積水、脊柱脊髓疾病、腦血管病等臨床治療和研究20余年,任中國抗癌協會膠質瘤專委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電生理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膠質瘤專委會MDT學組委員等。2013年獲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青年醫師獎;獲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資助。
立志學醫,秉持初心
學醫是黃煜倫年幼時就萌生的理想。他就讀的小學離蘇州醫學院僅500米,每天上下學都會路過醫學解剖室,慢慢地黃煜倫對探索人體的奧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到了初中,他所就讀的蘇州中學離蘇州醫學院也是一路之隔,在日復一日的熏陶下,他越來越堅定自己學醫的理想。經過數年的寒窗苦讀,黃煜倫以當年江蘇省考生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蘇州醫學院錄取。漫漫學醫路,黃煜倫越來越認識到學醫不僅僅是他的理想,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在畢業后留校進入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選擇科室時,黃煜倫選擇了難度和挑戰極大的神經外科。在神經外科的臨床工作中,他認識到腦膠質瘤是神經外科最為棘手的疾病之一,且治療手段極少、進展快、致死率極高。膠質瘤患者剛入院時家屬的殷殷期盼直至最終的絕望無助深深地刺痛了黃煜倫的內心,后來他便將自己的研究方向確定為最難出成果的膠質瘤,只為能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膠質瘤患者。
攻堅克難,心系患者
為了幫助腦膠質瘤患者贏得更長的生存時間,黃煜倫作出了許多努力。
臨床工作上,他深知神經外科手術是技術難度要求最高的手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為了達到膠質瘤治療的第一要務“安全范圍內的最大切除”,他苦練手術技巧,日益精進自己的手術能力;同時也在不斷學習外科手術的各種新技術,通過對術中電生理、喚醒麻醉,多模態融合等技術的學習,黃煜倫一次次為患者精準切除腫瘤,不斷突破生命禁區。除了對自己手術能力的高標準要求外,黃煜倫還不斷探索腦膠質瘤更好的診療模式。作為獨墅湖醫院腦膠質瘤MDT小組的發起者,黃煜倫通過和放療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學科緊密合作的模式,每周三下午各個科室的主任聚在一起,每個患者討論20—30分鐘,為腦膠質瘤患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科研工作上,黃煜倫深知想要實現腦膠質瘤治療的進步,離不開相關基礎研究,所以從研究生時期他就一直從事腦膠質瘤的基礎研究,在國外博士后的學習中也繼續研究腦膠質瘤的侵襲機制。十年磨一劍,2021年黃煜倫在著名國際期刊ScienceAdvance雜志上發表重要研究論文,對膠質瘤侵襲特性與鉀離子通道,線粒體功能相關,針對該靶點可以膠質瘤治療的新靶點。同時,黃煜倫為了探索免疫療法CAR-T技術在實體腫瘤上應用,開展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并且已在數例病例上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部分患者實現了腫瘤的PR(部分緩解),個別患者甚至實現了腫瘤的CR(完全緩解),這種免疫療法為高級別膠質瘤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全國20個省市的患者慕名前來就醫。
堅守一線,醫者擔當
在疫情中,蘇州市獨墅湖醫院發熱門診承擔全市黃碼隔離人員危重癥患者的救治工作。今年的3—4月里,黃煜倫曾多次為在發熱門診的急癥病人進行腦部手術。
3月20日夜間,由外院轉診一位隔離人員至獨墅湖醫院發熱門診就診。經過仔細閱片后,黃煜倫認為患者有高血壓病史,雖然頭頸CTA結果陰性,年齡較輕,不排除顱內微小動脈瘤、血管畸形、煙霧病等相關腦血管病,若再次破裂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建議完善目前腦血管檢查的黃金標準——腦血管造影。黃煜倫立即匯報相關事宜,得到了院領導的大力支持。為順利完成醫院第一臺發熱門診DSA手術,醫院各部門領導均嚴陣以待。3月21日上午,黃煜倫帶領團隊為患者進行手術,因為涉及新冠防控,手術期間必須在20斤的沉重鉛衣外面套上厚厚的防護服,手術歷時1小時20分,較一般腦血管造影手術時長延長了40分鐘左右。好在手術未見動脈瘤等相關腦血管病,說明接下來可以按照高血壓腦出血進行治療,黃煜倫懸著的心也暫時放下了。
然而,讓人擔心的情況發生了。患者于病情平穩2天后的半夜出現了意識惡化,經CT復查發現患者出現了急性梗阻性腦積水,凌晨2點多,黃煜倫緊急從家中趕至醫院為患者進行手術,術后患者恢復如初,沒有留下任何后遺癥,患者夫人表示隔離時期發生這么驚心動魄的事讓她永生難忘,若不是遇到黃主任后果難以想象!
在醫學的道路上,黃煜倫始終以謙恭勤勉之心求學,以嚴謹創新之心科研,以專注悲憫之心救治。黃煜倫深信“仁術濟世”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對醫生具體的實實在在的要求,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實現曾經的諾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