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江畔,一座“園中園”正積極參與蘇州工業園區的綠色未來。在這里,污水處理廠的副產物污泥變身為熱電廠燃料,餐廚垃圾轉化為清潔的生物質天然氣,廠房屋頂光伏為基礎設施持續供應綠電,電網側儲能助力園區用電削峰填谷——蘇州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已成為全國綠色低碳典型案例,也是國內基礎設施園區零碳轉型的微觀縮影。
近年來,園區以前瞻視野系統推進近零碳建設,聚焦商務樓宇、工業企業、物流園區等多類場景,打造包括循環經濟產業園在內的五個近零碳產業園區,以點帶面推動全區邁向深綠轉型。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新政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兩年覆蓋全國。在綠色發展“加速跑”的大背景下,園區以其系統的頂層設計、創新的應用實踐和優質的ESG產業生態,為全國工業園區的綠色發展提供可復制的“園區樣本”。
系統布局:跑出綠色轉型新路徑
蘇州工業園區早在2023年成為首批國家級碳達峰試點園區之初,就構建了清晰的“1+1+N”實施路徑。第一個“1”是前瞻性完成的近零碳路徑研究課題;第二個“1”是制定《國家碳達峰試點(蘇州工業園區)實施方案》;“N”則是從工業、能源、建筑、交通、科技等多個領域,明確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各項措施。
在能源領域,園區大力推廣新能源應用,目前綠色電力已占工業用電的1/4,并率先開展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國家級試點,構建了全國首個區域性市場化碳普惠服務體系,探索建設虛擬電廠。在產業領域,園區積極引導新能源及綠色產業發展,支持企業實施節能技改和ESG實踐,超150家企業獲評綠色制造體系榮譽,19家企業獲評近零碳工廠、零碳工廠。在城市發展方面,園區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發布并推動開發區ESG評價通則團體標準升級為國家標準,已實現新建綠色建筑全覆蓋和公交車輛100%新能源化。在科技創新方面,園區正從平臺搭建、項目孵化和人才引進等多維度全面支撐綠色低碳發展,持續鞏固其在綠色發展領域的全國引領地位。
系統性規劃為園區的綠色低碳轉型鋪就了明晰路徑,2024年,園區清潔能源占比已突破90%,能耗強度與碳排放強度均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展現出高質量增長與綠色轉型協同共進的顯著成效,園區綠色低碳案例還入選《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導實踐案例叢書》。
協同發力:供應鏈上的“綠色革命”
位于園區的近零碳工廠——SIG康美包,正在書寫著“從一棵樹到一個牛奶盒”的綠色循環故事。作為全球唯一100%采用FSC認證紙板的企業,康美包從原材料開始就烙上綠色印記,其創新研發的“康美綠芯”包裝,大膽摒棄傳統鋁箔層,成功減少30.81%碳足跡。在生產環節,智能監測系統如同“綠色衛士”,實時預警能源浪費;100%可再生電力則讓生產線實現“零碳運轉”。更可貴的是,康美包構建了完整的回收再生體系,讓使用過的牛奶盒經過鋁塑分離技術重獲新生,真正實現了“從搖籃到搖籃”的循環奇跡。
友達蘇州則于2023年率先投身“塑料中和”,通過“行為形塑”和“產品制造”兩個議題,從減塑開始踐行ESG理念,計劃于2030年實現塑料中和目標,并制定了“3R+1”的塑料中和策略,即限塑(Replace)、減塑(Reduce)、再塑(Recycle)與反思(Rethink),啟動全員減塑改善。公司通過優化包裝方案、減薄包裝材料、包裝最大化、工藝改善等途徑,2024年減塑量超過160噸。
在園區的綠色浪潮中,企業不僅是減碳的踐行者,更成為產業鏈綠色轉型的推動者。友達蘇州創新推出“ESG評分卡”機制,將綠色表現直接與訂單掛鉤——ESG指標占據供應商季度評審20%的權重,不達標者將面臨從約談到停止接單的層層約束,此外每季度舉辦1-2次“綠色共創會”,讓優秀供應商分享節能減碳的實戰經驗;康美包則開放工廠參觀,現場展示零碳路徑的創新實踐。
在這場綠色變革中,企業之間不再是簡單的供需關系,而是成為了攜手同行的環保合伙人,“綠色火種”逐漸傳遞至產業鏈每個角落。在友達蘇州的帶動下,80多家供應商攜手加入,大部分材料使用經過認證的再生材料,讓供應鏈包材的塑料中和率突破80%大關。
企業合力的形成,得益于園區創新的平臺機制。2022年11月,園區搭建全國首個區域性市場化自愿減排交易服務體系——蘇州碳普惠體系,填補了國內中小微碳減排交易市場空白。三年來,該體系累計開發碳減排量超35萬噸,完成碳交易超14萬噸,服務企業超500家,將企業減排的“環境價值”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
2024年5月,該體系進一步升級——多方聯合成立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務中心,構建“碳核查、碳減排、碳交易、碳認證、碳金融”完整業務鏈,依托數字化服務平臺,已助力園區企業取得28項碳中和認證,顯著提升了企業綠色貿易競爭力。
產業生態:ESG驅動價值鏈升級
關注碳排放,是一家公司做“環保功課”的關鍵部分,而全面踐行ESG,則意味著其在重塑自己的可持續發展DNA。于一個區域而言,亦是如此。
當前,園區將ESG作為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構建的可持續底層框架和競爭優勢。2024年,在開發建設30周年之際,園區就精準錨定ESG賽道全速奔跑,闖出了一系列全國“首創”和“第一”。
政策體系“先人一步”。園區率先構建ESG頂層設計,接連推出產業發展若干措施、綠色低碳專項行動等“政策套餐”,更牽頭立項全國首個園區層級ESG評價國家標準,讓ESG發展“有章可循、有標可依”。
產業生態“集聚成勢”。全國首個ESG產業創新中心已成為綠色標桿載體,吸引GRESB、中誠信、畢馬威等70余家頂尖機構入駐,覆蓋咨詢、金融、認證等全鏈條業態,至今服務上市企業超600家,同時依托ESG聯盟開展能力共建,構建出活力涌動的ESG創新生態。
數字平臺“智能管理”。園區在全國首創的ESG數智平臺如同一位“AI管家”,為企業提供“自診斷+一鍵出報告”服務,服務企業超200家,實現上市公司全覆蓋。
金融創新“精準滴灌”。園區推動建立全國首個“可持續金融信息鑒證與掛鉤貸體系”,成功落地多筆可持續掛鉤貸款,實現“ESG平臺-鑒證-融資”全閉環服務。剛剛成立的ESG綠色獨角獸產業基金規模達5億元,重點投向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前沿領域,全力支持綠色獨角獸企業實現技術突破和全球化發展,助力打造“ESG與培育獨角獸企業”雙輪驅動為鮮明特色的產業投資生態。
從制度創新到產業集聚,從數字賦能到金融助力,蘇州工業園區以一套漂亮的ESG“組合拳”,打出了綠色經濟的新高度,也為全國園區轉型提供了生動范例。
在這片精心打造的ESG生態中,各個要素相互賦能、協同共生,正逐步形成強大的增長動能。
園區的積極實踐,不僅是一場產業的綠色變革,更是一次面向未來的綠色進化,園區正用積極的實踐證明:高質量發展與可持續未來,從不是一道選擇題。
編輯 唐曉雯
2025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