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床邊的睡眠監測設備智能“看護”老人呼吸頻率、餐桌前刷臉即可享受定制營養套餐、青年志愿者與長者共慶生日……讓技術更懂人心,讓銀發更添活力,讓代際更有回聲。在蘇州工業園區,養老正從“基本保障”邁向“品質生活”,一幅“老有頤養”的美好圖景正在成為現實。
目前,園區戶籍老年人口11.05萬人,老齡化程度16.99%,為全市最低。依托這一優勢,園區社會事業局以“原居享老、社區安老、機構頤老”為核心,系統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更在智慧養老、代際融合和銀發經濟三個維度上創新突破,形成了層次清晰、功能互補、保障有力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數據驅動的精準守護,讓養老更“安心”
園區的養老機構內,智慧化元素無處不在。
在久齡養老院,工作人員通過智慧養老院數字孿生平臺,可以看到養老院的分布組織、老人狀況、服務開展以及實時安全預警。“這套系統就像一個隱形守護者。”工作人員解釋道,“從老人來訪、入住、生成個性化照護計劃,到每日自動向護理員派發工單,全程數字化管理。更重要的是,家屬通過小程序就能實時了解老人在院內的情況。”
這種守護也延伸至居家場景。園區社會事業局相關負責人補充道:“我們已為1642戶空巢獨居老人家庭配備煙霧報警器,并為199戶特殊困難家庭安裝‘一鍵呼’設備,通過‘平臺+終端’模式,實現24小時安全值守。”
在筑牢安全防線的同時,服務的量與質也實現了同步提升。自今年4月起,園區對居家養老上門服務進行提檔升級,將80周歲及以上老人和70周歲及以上計生特殊扶助對象的服務時長由3小時提升至6小時,并拓展助醫、助浴、康復護理等內容,年度累計服務人次達30萬。
在社區助餐方面,智慧化建設織就了便捷高效的服務網絡。今年3月,北部唯亭街道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中央廚房正式啟用,與南部中央廚房“兩翼齊飛”。目前兩大中央廚房開設6條助餐線路,覆蓋63個助餐點、171個小區,月均服務約2.6萬人次,成為“15分鐘老年助餐服務網絡”的核心樞紐。
同時,創新探索“在鄰里中心嵌入老年餐桌”場景,整合新城、景城兩大鄰里中心的優質愛心商戶,提供半份菜、剪碎、加熱等貼心服務,現已覆蓋周邊10個社區、惠及近萬名常住老年人。
值得一提的是,樂齡助餐系統也接入了85個助餐點,刷臉、刷卡、刷碼“三刷”通行,月均服務4萬人次,進一步豐富了園區的“助餐場景”。
目前,園區的智慧養老建設已從“硬件覆蓋”走向“場景深耕”,讓科技既有精度更有溫度。
志愿陪伴滋養銀發歲月,讓養老更“暖心”
當智慧手段逐步覆蓋機構、社區、居家三大場景,園區開始思考:除了“管”好老人,還能不能“伴”好老人?答案藏在一場雙向奔赴中。
園區養老機構聯合園區志愿者協會,把養老院的員工宿舍改成“代際融合公寓”,面向35歲以下志愿者開放:每月提供20小時公益服務,可全額抵扣住宿費。蔡夢緣是首位入住者,入住以來累計服務三百余小時,陪診、教手機、策劃生日會,成了“全民孫女”。
“起初以為只是志愿服務,現在卻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蔡夢緣已在社福養老院居住9個多月。作為法院書記員,她利用業余時間參與活動組織、陪伴關懷,以服務時長抵扣住宿費用。
這種陪伴是雙向的滋養。蔡夢緣說,院里的長者退休前多是教師、工程師,見識廣博又熱情,“有熱愛攝影的爺爺和我分享他拍的夕陽,有奶奶教我蘇州特色的菜點。他們讓我這個新蘇州人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我們成了真正的忘年交。”
項目的成功遠超預期。園區康養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代際融合已從1.0版的志愿者服務,迭代為更豐富的生態。他們拓展了“家庭陪伴日”,邀請長者家屬深度參與機構生活;打造“樂鄰童學家”托育服務,讓“一老一小”在繪本閱讀、園藝活動中互動共鳴。
未來,園區還將通過銀齡代際樂運會、長者創藝市集、康養主題游等創新活動,持續打造可體驗、可消費、可共創的“銀發生活鏈”,讓代際融合從一項公益行動,升華為一種社區生活方式,真正構建起老青共融、情感互哺的暖心生態。
產業協同激發市場活力,讓養老更“舒心”
當陪伴成為雙向奔赴,養老場景自然生發出新的消費動能。老人對品質生活的渴望,正悄悄撬動一座銀發經濟“富礦”。
園區將銀發經濟視為養老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引擎,通過國企引領、場景創新、產業融合三大路徑,激發市場活力,推動養老服務從“有”到“優”的升級。
園區康養公司作為區屬國企,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積極打造具有園區特色的康養服務品牌。2024年,公司與園區人工智能產業協會共同獲評蘇州市首批“銀發經濟實驗室”,正引領著旅居養老、健康管理等新業態發展。今年,園區康養公司還進一步與園區房產超市簽訂戰略協議,并成立園區房地產業協會康養專業委員會,將專業的康養產業資源注入房產生態圈,開創了“房地產+康養”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此外,園區打造了區級適老生活體驗中心,精心規劃了產品展示、場景體驗、改造咨詢和智慧養老設計等功能區,通過模擬真實的居家環境,為長者及其家庭提供沉浸式的適老化改造體驗。中心定期開展健康講座與智能設備教學,并搭建線上商城,有效鏈接居家與社區養老資源,構建起線上線下融合的服務模式,精準對接并釋放銀發群體的消費潛力。
園區還著力推動養老服務與地域特色、文化休閑等元素深度融合,引領老年生活從“基本照護”向“品質體驗”升級。通過聚焦旅居養老、健康養生、游學融合等新業態,園區一批養老機構斬獲市級榮譽,這些成果為園區銀發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蓬勃活力。
從“一鍵呼”到“樂齡助餐”,從志愿陪伴到“銀發生活鏈”,園區用一張張民生清單回答“如何優雅老去”的時代之問:技術不是冰冷的代碼、銀發不是沉重的負擔、代際不是深厚的隔閡。未來,園區將繼續以智慧養老為核、代際融合為橋、銀發經濟為翼,讓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更有尊嚴、更富溫度的晚年生活,持續為蘇州乃至全國的養老事業貢獻“園區經驗”。
蘇報駐園區記者 肖瑤
《蘇州日報》2025年10月29日A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