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老的江南音韻與青春的潮流表達在蘇州工業園區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近日,2025“音為江南”青少年原創音樂嘉年華圓滿落幕。作為國內首個聚焦青少年原創音樂的藝術賽事品牌,今年比賽吸引了全國多地逾百件作品參賽,涌現出一批極具創意與潛力的“江南新聲”,展現了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傳承與創新性發展。

破界融合:古老鄉音邂逅現代節拍
聚焦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青年組選手趙晨的作品《勝浦宣卷TrapMix》是本屆賽事跨界融合的亮點之一。首次參賽的趙晨對蘇州的各類鄉間小調、古音有著濃厚興趣,在賽事組織的“江南古音尋訪”活動中,勝浦宣卷先生的精彩表演讓他萌生了創新表達的靈感。“當我第一次聽到勝浦宣卷時就被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吸引了,它把一個個民間故事或是神話故事用豐富的旋律和節奏演唱出來,再配合上二胡的加花,非常有意思。”趙晨回憶道。

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勝浦宣卷以吳方言“說唱”的唱詞雅俗共賞、曲調婉轉動聽,深得民眾的喜愛。活動結束后,趙晨立即根據采風音頻投入創作實踐,他將人聲提取出來與電子鼓組配合,既保留了傳統吳語的韻律美感,又融入了充滿現代感的電子Trap節奏。這種創新嘗試不僅打破了公眾對傳統宣卷莊重、古樸的固有印象,為古老藝術形式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也為非遺的活態傳承提供了新路徑,帶來全新的聽覺體驗,作品也成功獲得本屆賽事“江南金音獎”。
“過去我印象中園區的音樂更多是現代風格或西洋樂,但這次的古音尋訪讓我看到了這里音樂生態的多樣性,在現代化的城市中流傳著許多民族音樂及非遺文化。園區就像是我創作的這首歌一樣,完美地將現代和傳統相融合,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也能夠靜下心來享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趙晨說道。
多元表達:青春視角下的情感共鳴
原創音樂最打動人心的力量,源于對真實的生活感悟。“創意新銳獎”獲獎作品《父親啊,孩子啊》的創作者郭濤將自身同時作為“父親”與“孩子”的雙重角色感悟融入創作,從父子兩代的不同視角切入,用質樸而深情的筆觸,刻畫了親情之愛,引發了廣泛的情感共鳴。
作為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小學的一名音樂教師,郭濤介紹,學校自2023年便成立了原創音樂工作室和兒童原創歌曲社團,通過定期舉辦主題創作分享會、音樂廣播展示等活動,引導學生接觸原創、嘗試創作,學生們反響熱烈。而“音為江南”這樣的平臺,為熱愛音樂的師生提供了專業指導和展示機會,讓原創從興趣走向專業。
年輕的創作者們則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解讀和定義他們心中的江南。少年組總冠軍、16歲的鐘艾嘉在她的作品《江南遺夢》中,試圖探尋江南柔美婉約之外的歷史風骨與深厚底蘊;陸雅菲的《戀蘇州》以電古箏融合傳統民樂,勾勒吳儂軟語、水巷綿長的夢里蘇州;吳子嫣的《流動的江南》將長笛和鋼琴相結合,營造出輕盈、柔和又不失動感的音樂。
園區沃土:人文與創新并蓄的音樂生態
作為誕生于園區的國內首個聚焦青少年原創音樂賽事,四年間,“音為江南”扎根江南文化,構建起“創作-學習-展示”的完整培育體系。如今,賽事已實現從單一線上評比到“公益創作營+古音尋訪+成果展演”的多元升級,參與范圍從園區擴展至全國多地,作品質量也逐漸從青澀嘗試走向成熟專業。

品牌賽事的茁壯成長,離不開園區這片多元活力的文化沃土。“園區的音樂氛圍特別好,從蘇藝演出到右岸音樂會,古典與流行、傳統與現代在此交融,形成了高品質的立體化音樂生態,為青少年原創提供了絕佳土壤。”賽事承辦方、明堂文化負責人表示,園區的音樂藝術環境充滿了青春活力與創造力,已成為公共文化和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園區東沙湖實驗中學、東沙湖小學、星海實驗高級中學、蘇州市第六中學校、園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均已建立青少年原創音樂社,讓原創的種子在校園中悄然開花。
以樂為媒,未來,“音為江南”將繼續深耕園區這片文化沃土,助力更多青年的音樂夢想揚帆起航,為江南文化的創新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編輯 黃雨琳
2025年11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