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小區治理權責模糊、溝通不暢、利益沖突、自治乏力四大痛點,蘇州工業園區斜塘街道以黨建引領繪制“議事有流程·服務有溫度·群眾有幸福”新圖景。從社區黨組織牽頭解鎖智慧社區建設的“數字密碼”,到物管委成員助力破解“電梯難題”,還有社會組織在睦鄰空間里編織的“文化經緯”……幸福的模樣,正從多方協同的土壤里悄然生長。
物業治理是基層治理的“最后一米”,直接關乎居民切身利益與社區和諧穩定。近日,一場以黨建引領物業治理能力提升為核心的專題培訓順利舉辦,38位社區黨組織書記、28位業委會(物管會)主任及30位社區物管工作負責人員參會。
四方協同是破解社區治理“單打獨斗”困境的關鍵,此次培訓通過專業授課、案例解析賦能社區治理,實現各方力量匯聚“攥指成拳”,讓治理效能精準落地。

律師授課解“難題”,解鎖業委會規范運作指南
街道建設管理辦牽頭召集,邀請深耕物業管理法律領域的專家徐海峰律師專題授課《街道指導下的業委會(物管委):依法履職與規范運作》。
“業委會履職既要敢擔當,更要守規矩、明邊界,法律就是最堅實的底線。”課程聚焦業委會(物管會)成立難、運作難、監督難三大痛點,系統講解其法定定位、核心職責與履職邊界,從業主大會召開的條件流程、共同決定事項的表決規則,到公共收益與維修資金的規范管理,再到與物業公司的合同簽訂要點,逐一拆解關鍵環節,明確“可為”與“不可為”。
針對規范運作,課程還特別分享了兩個典型案例,警示參訓人員、業委會履職必須堅守廉潔底線,重大決策必須經業主大會表決,任何超越權限、觸碰紅線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制裁。另外,律師還針對案例強調業主知情權有明確邊界,需圍繞建筑區劃內共有權與共同管理權相關事項行使;業委會則應主動公開會議記錄、財務收支等法定信息,以透明度贏得業主信任。

專家論道拓“新途”,探索信托制物業實踐路徑
在創新治理模式課程環節,在社區治理領域有著豐富理論與實踐經驗的楊春華博士以《信托制物業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為主題,帶來社區物業改革的新思路、新路徑。課程指出:“傳統物業模式權責不清、賬目不明,是引發業主與物業矛盾的核心癥結,而信托制物業正是破解這一困境的創新路徑。”信托制物業模式以“信任”為核心,將物業費、公共收益等全部納入業主共同基金,設立獨立雙密碼賬戶,實現資金與物業公司的物理隔離,從根源上保障資金安全。該模式的核心優勢在于“公開透明”與“共同參與”:業主可通過線上平臺實時查詢賬戶收支明細,每一筆開銷有據可查;小區年度預算、服務標準由業主與物業共同協商確定,重大事項經業主大會表決,真正實現“我的小區我做主”。
為讓大家直觀理解,課程分享了成都的試點案例,當地試點小區導入信托制后,通過黨建引領搭建“三元共治”格局,物業糾紛同比減少90%以上,物業費收繳率提高20%,居民滿意度達90%以上,實現了“服務質量、收繳率、滿意度三升,矛盾糾紛一降”的良好成效。常州北環南村也是典型案例,該小區曾面臨設施老化、物業不作為等問題,導入信托制后,34位業主代表組成評委團,通過公開路演比選物業公司;小區設立“信義亭”公示收支明細,業主掃碼即可查詢賬戶余額與流水,原本的“糊涂賬”變成“明白賬”。如今,小區環境顯著改善,鄰里矛盾大幅減少,成為老舊小區改造與物業模式創新的雙重典范。
“以前我們夾在業主和物業之間兩頭為難,常因流程不規范、賬目說不清楚被誤解。這次培訓講到的法律邊界和透明化運作方法,讓我們履職終于有了‘定心丸’”!作為業委會成員的顧志軍感慨道。
“充完電”的參訓人員不僅厘清了四方協同治理的職責邊界,更掌握了業委會規范運作的法律要點和信托制物業的實操路徑。知識盲區的填補,協同機制的完善,接下來,斜塘街道將多措并舉讓“居民滿意、物業盡責、社區和諧”的美好愿景照進現實。
編輯 周喆
2025年11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