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街道白塘社區,一群身著紫馬甲的居民小組長正以“網格化+鐵腳板”模式,織密基層治理服務網。他們不僅是樓道安全的“守護者”、消防隱患的“排查員”,還是鄰里矛盾的“調解員”。他們通過一張張便民聯系卡架起黨群連心橋,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小事不出網格、服務就在身邊”的治理新理念。

樓道“清道夫” 打通生命安全通道
“孫阿姨,水表井內得保持干凈整潔,這紙箱可不能堆放在水表井里。”居民小組長張阿姨每天都會抽出一些時間在樓道里巡查,檢查強弱電井、水表井、樓梯間,查看是否存在樓道堆物、電動自行車違規充電等問題,一旦發現隱患便立即上門勸導。針對頑固的堆物問題,小組長們聯合社區和物業開展“清零行動”,通過“宣傳+服務+整治”三步法,打通了60個單元的“生命通道”。小組長們憑借“釘釘子精神”攻克了治理難題,如今樓道變得清爽了,居民安全感也大幅提升。

消防“偵察兵” 細織安全防護密網
“這些電動自行車停在消火栓前,阻礙了消防通道得盡快挪走,你們物業也要加強巡查。”在社區組織的消防聯合巡查中,居民小組長胡叔叔一發現隱患就立刻向物業管家反饋。近一年來,白塘社區35名小組長化身“安全衛士”,對社區網格內的60個樓棟開展消防設施“體檢”,共發現3具過期滅火器、30處堵塞消防通道的情況,并建立臺賬,要求限期整改。此外,他們還通過“線上推送+入戶指導+廣場擺攤”普及消防安全知識,帶動居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便民“連心卡” 歸零社區服務距離
“這張卡片太實用了,水電維修、社區電話一目了然!”獨居老人劉奶奶拿著剛收到的便民聯系卡贊不絕口。小組長們利用下班時間、周末時間敲門入戶,為居民發放印有社區服務、物業維修、水電煤氣信息等多項便民電話的“暖心卡”,同步收集居民訴求150余條。針對老人反映的“小家電維修難”問題,在每月的“百場服務進社區”活動中協調小家電維修、縫紉、手工貼膜等活動資源;根據青少年寒暑假志愿服務需求,增設小小圖書管理員、社區小管家等志愿服務崗位……通過“訂單式”服務,讓社區治理更貼心。
白塘社區通過“居民小組長+專業社工+志愿者”聯動機制,將治理觸角延伸至每個樓棟。這些“穿針引線”的基層工作者,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換取信任,讓社區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正如居民小組長邵靖鷗所說:“能為鄰居們做點實事,再累也值得!”如今,這支平均年齡59歲的隊伍,正以“銀發力量”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書寫著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答卷。
編輯 王益旻
2025年11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