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治思維破解動遷安置小區治理難點堵點,推動數字技術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近日,《組織人事報》刊發《雙“數”作戰,動遷安置小區實現“家園認同”》一文深度報道蘇州工業園區斜塘街道文薈苑社區破解基層治理的創新路徑及實踐成效。

江蘇蘇州工業園區斜塘街道文薈苑社區成立于2016年,是街道最“年輕”的動遷安置社區。該社區下轄4個小區,常住人口9400余人,其中流動人口占比高達85%,形成動遷回遷居民、人才房高知業主、租客、保障性租賃居民“四類人群同樓共住”的多元結構,服務管理難度突出。社區日常治理面臨“三大難”,即人口信息掌握難、物業管理難、治理共同體構建難。

面對“人難找房難管、心難聚”的治理困局,文薈苑社區堅持“雙‘數’作戰”——以“數治”網格夯實基礎,以數字賦能提升效能,貫徹“以網控房、以房管人、以人治車”的人房車數字關聯思路,黨建引領精織網格,“因地制宜”選用數字工具,依托“善治斜塘”數字化治理平臺,聯動人臉識別門禁、數字超腦、治理積分等系統,打造多功能數字化治理場景。
“數治”精織網格,推動多元力量整合
為深化“多格合一”模式,文薈苑社區積極探索“專兼職網格+公安警格+金融網格”三格聯動機制,以“支部建在網格上”為核心,整合各方資源,構建“巡查發現—問題上報—協同處置”的閉環治理體系。
人臉識別門禁系統,通過“人臉識別+門禁”雙驗證,動態更新人口與房屋居住數據,精準標識流動人口與出租房屋,夯實數據底座。數字超腦抓拍系統,對轄區實有房屋、實有人口、出租房實施分色分類管理,對連續3個月未采集到出入信息的人員進行核驗清理,確保數據鮮活、精準。社區治理積分系統,對屢次違規出租或群租的二房東、租戶納入社區失信名單,采取限制租房、進出小區等懲戒措施,倒逼規范租住行為;同步鏈接垃圾分類積分、志愿服務積分,通過積分兌換實物實現正向激勵。
三大原則,確保數字工具“真管用”
許多數字工具理論可行,實踐中卻易流于形式文薈苑社區如何實現“技術落地、群眾買賬?”關鍵在于把握3項實踐原則,即“不被完美主義桎梏”原則,建設數字模型,不必苛求“零漏洞”,例如,人臉識別涉及隱私顧慮,能否確保100%錄入?老年人是否配合?高知群體如何溝通?訪客如何管理?社區明確人臉識別是賦能工具,非強制手段,對不愿錄入的高知群體,提供門禁卡替代方案;對老年人,不作強制要求,但若參與垃圾分類積分兌換,則需完成人臉錄入——“以服務換信息”;對外來訪客,經物業核實后直接放行。運行一年,人臉錄入率達81.53%,居民好評率持續攀升。

“數據是冰冷的,社區是溫暖的”原則。獲取數據只是起點,與數據背后的人建立情感鏈接,才是社區治理的溫度所在。文薈苑社區從兩方面破題:尋找最佳關系鏈接點——垃圾分類,有生活就有垃圾,扔垃圾是全民行為,社區以此為切口,綁定積分系統,“只要扔垃圾,就能建鏈接”;構建最大文化認同——“樂居文薈,來即是家”,社區發展初階是保姆式服務,中階是參與式治理,高階是文化認同,通過“家門口、樓道、第三空間”三大場域傳播文化IP,讓居民感受“心安之地,來即是家”,引導居民從“被動管理”走向“主動愛護”。
“數字化治理是系統治理的關鍵要素”原則。社區是生態系統,數字化是其中一環,無法替代人情溫度與社工聯結,文薈苑的數字化治理,本質是系統化治理:人臉識別與文化IP門禁卡聯動,垃圾分類與積分兌換綁定,黨建引領與志愿者隊伍協同,社區營造與數字治理融合——最終形成治理閉環。
總結經驗,構建黨建引領下的基層治理生態
重構黨建引領下的技術治理邏輯。調整動遷社區“產權非自有”的居民心態,需以黨組織為核心,構建“技術+制度+文化”治理框架。通過“支部建在網格上”延伸治理觸角,將網格轉化為數據采集單元,依托數字平臺打通部門數據端口,形成“黨建引領—數據驅動—多元協同”閉環。
健全基層治理實踐中的思路方法。數字化治理必須與治理重心下移相結合,破解“區域大管不細、人員雜治不精”難題。針對高流動性,提煉“以網控房、以房管人、以人治車”數字關聯思路,通過人臉識別與數字超腦構建房屋“居住活性指數”,實施分色分類管理;創新“服務換信息”策略,將人臉識別與垃圾分類積分綁定,以民生服務降低數據采集阻力。
創新人機協同的工具應用細節。社區在技術工具的實戰化中需把握“平衡”:人臉識別搭配門禁卡替代方案,既保障人房信息精準管理,又以“不強制錄入”消除隱私顧慮,實現技術與人文平衡;推行“135快速處置”標準(1小時響應、3小時處置、5小時反饋),在提升效率同時保留情感聯結,實現效率與溫度平衡。
完善全周期治理的閉環生態鏈路。從“人房畫像”到“安全預警”再到“積分反哺”,文薈苑的實踐形成治理生態的三重啟示:數據層實現從人口登記到數據分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主體層以“三格聯動”整合多元治理力量,破解動遷社區治理碎片化問題;價值層通過“積分聯動+文化浸潤”雙輪驅動——積分系統形成行為約束,文化IP構建情感認同,將流動人口“暫居心態”轉化為“家園認同”,使“社區是我的”成為居民共識。
編輯 斜塘宣
2025年10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