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圓融時代廣場的江南市井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作為民間公益展示館,該館免費向市民開放,以“講好百姓生活故事,弘揚姑蘇市井文化”為宗旨,兼具公益展示與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成為承載城市記憶、傳承市井文化的重要載體。
館內數千件展品主要來自蘇州市三中72屆校友、其親友及社會各界捐贈,涵蓋民國末期至跨世紀初姑蘇城鄉居民的生活用品與田間用具,地域特色鮮明,每件器物背后都承載著尋常百姓的生活印記。博物館按“市井手藝館”“鄉村館”“城市年代館”等主題劃分展區,同時設有“理發”“照相”“票證”等專題展,生動再現了不同時期姑蘇市井及城鄉百姓的生活場景,即便這些老物件已逐漸退出日常,卻依然凝結著一代人的歲月情懷。
步入館內,仿佛翻開一部蘇州生活變遷的“百科全書”,城市年代館按照“吃、穿、行、婚”的脈絡展開敘事。五十年代物資匱乏,生活用品多帶“洋”字,如洋油、洋釘、洋火;六十年代生活添彩,紅色雙喜玻璃杯、印花搪瓷盆成常見物件,“紅色服裝”與軍裝、軍帽是潮流,晶體管收音機是熱門“電子產品”;七十年代,電視機、電話、電風扇等電力設備漸入家庭,縫紉機成為時代符號,生活娛樂日漸豐富;八十年代,布票退出歷史,“四大名旦”(長城電扇、香雪海冰箱、孔雀電視機、春花吸塵器)風靡一時,自行車成主流代步工具,婚俗也更講究,全套家具配“七大件”成標配;九十年代,糧票停用,電腦、音響、彩電等逐步普及,生活富足感提升,家具擺件也更精致。
此外,館內特別設置的江南水鄉場景,通過漁船置景、農灶木具、繡布巾等物件,具象化呈現“男耕女織”的傳統生活與河塘風光。消失的市井行當通過蠟像與老物件得以“復活”,“雞毛換糖”的吆喝、補碗匠的巧技、餛飩擔的煙火、小書攤的墨香,這些逐漸淡出視野的行當,成為幾代人珍藏的記憶符號。
在江南市井博物館,每一件展品都不是冰冷的物品,而是承載著幾代人共同記憶的生活見證;每個展區都是鮮活的歷史切片,串聯起蘇州百姓從“洋火洋釘”到“電子數碼”的生活變遷史,走進這座“時光長廊”,一起近距離感受姑蘇煙火人間的變遷與溫度。
編輯/攝影 朱佳琪
2025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