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適應新時代新需求,走出區域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蘇州自貿片區以改革思維和創新理念賦能慈善事業,打造慈善實體——慈善植造社,促進慈善活動常態化、社會化開展,為推動中國特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積極貢獻智慧和力量。
平臺創新
多元慈善落地開花
慈善事業是匯聚社會愛心、惠及社會大眾的偉大事業。一直以來,蘇州自貿片區大力發掘慈善資源、實施慈善項目、優化慈善載體、傳播慈善理念,不斷激發慈善潛能。
慈善植造社是慈善總會契合白塘植物園場景,以自然資源為載體,慈善為紐帶打造的融合慈善展示、公益活動、便民服務為一體的資源共享平臺。慈善植造社打破了傳統慈善活動或項目專注于某一特定目標、對象,以及主體、服務、形式單一的模式,以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為基礎,聯合多家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深度合作;從便民利民入手,提供困難群眾幫扶、殘疾人就業培訓、食物分享等多樣化服務;從激活、聯動社會力量入手,招募志愿者參與植造社日常運營;讓綠色低碳融入公益慈善,不斷拓展慈善服務覆蓋范圍,不斷推動慈善主體、慈善服務、慈善形式、慈善對象的多元化發展。
自2022年運營以來,慈善植造社充分發揮載體平臺優勢,積極打造助困就業、殘疾人培訓賦能、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困難群眾“微心愿”對接等多領域慈善綜合幫扶場景,擴大慈善服務深度和廣度,助力解決社會問題,讓“善”的力量充分釋放和轉化,累計約2萬人次居民從中受益,取得良好社會效益。
模式優化
公益慈善實現自我“造血”
傳統慈善活動或項目中,主要依賴社會各界的愛心“輸血”。如何讓慈善事業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蘇州自貿片區深入挖掘轄區資源,充分激發慈善潛能。
一方面,通過搭建共享閱覽室、食物分享驛站、愛心小火車等慈善應用場景,舉辦慈善公益市集、公益課堂等活動,拓寬群眾參與慈善事業渠道,讓慈善看得見、可體驗、易參與。同時通過沉浸式慈善體驗場景,推動群眾參與慈善理念由“可以做”向“樂于做”轉變、從樸素情感驅動轉向建立理性、持久的公益習慣。
另一方面,通過提供低償慈善商品和公益服務,建立慈善造血機制,推動慈善領域可持續發展;并在常規愛心義賣實現慈善造血的基礎上,組建專業運營團隊,通過提供個性化定制企業慈善項目、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等專業服務,實現自我造血功能和慈善服務的深化。
2022年至今,片區累計開展112場公益慈善活動,帶動近5萬人次愛心群眾參與公益慈善,增強人人皆可慈善的社會認同感,助力優化營商環境。慈善植造社被蘇州市民政局認定為首批慈善實體和蘇州市十佳“社會組織品牌展示空間”,先后榮獲蘇州市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優秀成果獎、蘇州市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2024年度慈善盛典“年度優秀傳播案例”等榮譽。
科技賦能
智慧慈善更加透明陽光
身處數字化新時代,慈善事業也在向“新”而行。
蘇州自貿片區率先在全國探索建設智慧慈善捐贈系統,推動慈善公益數字化轉型。目前,依托數字化,片區成功構建起可展示、可追溯、可分析、可共享的園區慈善全生命周期數據體系,助力115個慈善項目實現全流程閉環管理。同時以“慈善植造社”為線下智慧慈善應用場景,打造慈善信息公開大屏,實現捐贈信息“一屏展示”、慈善數據“一庫匯聚”、慈善項目“一站查詢”,成為社會公眾進行可視化捐贈、查看善款使用情況、持續跟蹤項目進展的線下智慧慈善平臺統一入口,讓慈善信息及時、透明、有效地反饋給社會公眾,極大提升社會公眾智慧慈善參與感、體驗感和信任感,進而實現慈善載體與社會公眾的良性互動和雙向奔赴。
以改革創新推動慈善事業走在前、做示范,蘇州自貿片區將繼續以慈善植造社為核心,逐步擴大慈善載體覆蓋面,構建慈善載體網絡體系,實現慈善載體全域化布局、常態化開展、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營,打造慈善載體創新發展新格局。
編輯 顧雅芳
2025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