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調配50多種飲品的機器人咖啡亭、已在150個城市落地運營的智能物流配送車、超越職業9段的圍棋機器人……12月10日,2024全球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博覽會(以下簡稱智博會)在江蘇蘇州工業園區拉開序幕。
讓人工智能先用起來成為本屆智博會最大看點。50多家企業帶來了100多項代表產品,展示人工智能創新產品及應用方案;10余款集尖端技術與人性化設計于一身的創新產品首次亮相,涵蓋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能制造等多個領域;聚焦教育、交通、政務、金融等細分領域的20項“人工智能+”場景需求清單也在此發布。
算法引領,大模型實現大發展
地下數百米到上千米深的煤礦井,如何確保安全開采,這是長期以來困擾企業和監管部門的一個難題。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這一傳統高危行業帶來了新的轉變。
“90%的煤礦事故都是因為人的不安全行為,所以現在的大型礦井都有上千個攝像頭,但這么多攝像頭靠人是不可能監控的,這就需要智能算法幫助識別哪些行為是不安全的。”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礦山軟件研究院院長李昊告訴記者,他們通過5年努力,已經收集了7萬多條煤礦生產數據,開發出涉及100多個場景的智能算法。
李昊說,此次他們發布了自主研發的太陽石礦山大模型——礦山視巡v1.0,從基礎設施層、數據資源層、算法模型層等六個層面,讓煤礦企業可以便捷應用,大大提升了礦井安全生產率。
人工智能技術涉及龐大冗長的產業鏈群,并且與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相互加持,能夠通過迂回生產方式產生疊加、倍增等“乘數效應”。錨定自主創新,蘇州工業園區在發展人工智能產業過程中以龍頭企業為引領,持續推動技術攻堅和成果轉化應用。
截至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已培育出思必馳、清睿教育、天聚地合、同程旅游等人工智能產業細分領域的本土創新型領軍企業。同時,微軟、西門子、博世、華為、科大訊飛等國內外龍頭企業也陸續在園區設立研發或創新中心。
這些創新主體共同構建起技術密集型的“頭雁”產業群鏈,通過技術擴散、產業關聯效應,提升產業體系整體效能。
通過梳理1800余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記者發現,經過若干年的技術研發和產業演進,大模型與實體經濟融合已經在蘇州工業園區大量涌現:材料化學大模型ChemDFM能夠自主完成多數新材料研發工作;專利大模型幫助“出海”企業高效開展全球專利布局和競爭對手分析;日化美妝大模型“妝舟”將產品提案時間從7—15天縮短至1天,產品開發周期從6—12個月縮減至1個月……
聚焦需求,創新產品走進千家萬戶
四足機器人、輪型機器人、咖啡機器人……在本屆智博會產品展示區,最熱鬧的就數機器人展區,在十多款各類型號的機器人周圍,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我身后的這款無人城市物流配送車,實現L4級別的自動駕駛,載重達450公斤,續航里程180公里。”九識(蘇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市場總監張可宜告訴記者,企業成立僅三年就已成長為蘇州市獨角獸企業,并為城市物流配送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
今年9月,蘇州市提出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的交互融合。
作為全球制造業高地,蘇州工業園區也聚焦供應端、需求端、生態端,圍繞實體經濟、衣食住行等各環節,全面推進垂直大模型開發應用,在制造、交通、能源、教育、醫療、文旅、金融等方面,推動人工智能走進千家萬戶。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長、科技部原副部長李萌表示:“先用起來的理念不是急功近利,而是符合像人工智能這樣的領域技術研發和產業轉化的規律?!?/p>
李萌認為,發展各個賽道上的具身智能,如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低空智能運載工具等,是發揮蘇州乃至中國制造業優勢的重要領域,也是中國推動產業升級的有效途徑。
依托算力、算法、數據、場景及企業集聚等優勢,蘇州工業園區正持續推動大模型創新發展,截至目前,園區累計已有18個算法成功通過備案,占蘇州市54%、江蘇省17%,位列省、市第一。
記者 張曄
2024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