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湖畔,一場當代藝術展的亮相,跨越了時間、空間的距離,突破了國籍、文化的界限,讓中新兩國再次攜手,以藝術為媒,繪交流新篇,推動兩國合作互動長久深遠。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自開發建設以來,依托中新合作優勢,園區持續推動與新加坡在科技創新、產業轉型、綠色發展、文化旅游、社會治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其中,在文化藝術領域,園區與新加坡交流密切、互動頻繁,共同奏響了文化互聯、互通、互享、互融的“交響曲”。
交流互鑒 擴大文化“朋友圈”
步入蘇州當代美術館8號展廳(臨時館),一件件創意先鋒的當代藝術作品,展現了中新兩國藝術家在不同的文化理念、藝術視角下,對城市發展、社會人文、人際關系、生態文明等內容的探索和思考。
三十年前,《獅城藝萃——新加坡繪畫展》在中新兩國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之際舉辦。以此為起點,園區與新加坡在文化、藝術、體育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積極的交流互動。今年,以獻禮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三十周年為契機,《華獅藝錦——中國新加坡當代藝術三十年》展覽舉辦,與三十年前的《獅城藝萃》遙相呼應,形成跨越時空的回響。
楊明義是蘇州籍畫家,他在80歲高齡創作的水墨作品《今日蘇州人間天堂》在此次展覽中亮相。該作品由近及遠,描繪出蘇州古今不同的時代風貌——既有小橋流水、古塔園林,也有蘇州工業園區的繁華盛景,體現了江南水鄉的發展變遷。“我去過新加坡,也因為藝術的淵源,對新加坡有著深厚的感情。藝術需要交流,通過一次次互動,相信未來中新文化合作必將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楊明義說。
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博物館總司長、本次展覽學術委員會委員劉思偉則表示,在國際化的時代,由于通訊的發達,充分的藝術交流得以實現,這將對藝術家的創作帶來巨大的幫助。新加坡擁有豐富的藝術品館藏,依托中新合作的契機,未來新加坡也將繼續與中國保持藝術的交流合作。
雙向奔赴 澆灌中新“友誼之花”
就在展覽開幕前一個月,一場精心策劃的蘇州?新加坡體驗周——“新”潮來哉Singapore Shiok Lah活動在蘇州中心舉辦,通過美食市集、非遺文化、品牌好物、Shiok互動等多元板塊,讓蘇州市民不出國門,就能多角度了解新加坡,深化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活動為期五天,累計吸引超10萬人次參與。
時間再往前撥三個月,“相約獅城遇見蘇州”文化周活動在新加坡落地,備受好評,在獅城掀起了一股“江南熱”。文化周依托江南文化的特色底蘊,設置了詩歌攝影展、文藝演出、美食周、快閃表演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內容,將極具中國傳統韻味的江南文化推介給新加坡市民。
中國與新加坡兩國友好交往源遠流長。而30年前,一紙協定、一份藍圖,蘇州與新加坡也開啟了一段具有示范性的國際化合作之路。現如今,蘇州城東,蘇州工業園區正為城市發展創造出新的天際線——在這里,傳統與現代、人文與科技完美融合,開放創新、國際包容的城市氣質更讓園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國際合作的成功范例”。
事實上,一直以來,人文交流在中國與新加坡的合作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自開發建設以來,園區與新加坡“雙向奔赴”,除了在城市規劃、企業發展、高科技創新等領域聯系密切,還以文化藝術為媒,不斷提升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跨越山海 擘畫發展“新圖景”
在國與國、人民與人民的交往中,文化藝術向來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藝術可以跨越山海,實現更加深遠意義上的交流。
多年來,園區一直與新加坡保持著頻繁密切的文化交流——園區曾組織代表團參加新加坡“妝藝大游行”,園區的文藝團體也曾多次訪問獅城,讓江南文化與世界共享。早在2016年和2019年,蘇州芭蕾舞團就曾攜原創芭蕾舞劇《西施》《唐寅》亮相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以現代芭蕾語匯講述蘇州故事,為新加坡民眾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絕佳體驗。2018年,蘇州交響樂團進行首次亞洲巡演,首站即選擇了新加坡,在著名指揮大師、樂團音樂總監陳燮陽執棒下,為當地觀眾呈現了一場精彩的音樂會。
而在園區的文化地標蘇州文化藝術中心,新加坡華樂團、新加坡舞蹈劇場等藝術團體和眾多新加坡藝術家都曾登臺演出,新加坡電影展映周等文化活動亦搭建了蘇州人了解新加坡的“橋梁”。今年3月,新加坡華樂團2024訪華巡演首站登陸園區,通過四首重磅曲目,讓蘇州觀眾感受“樂融獅城”的無限魅力。
在《華獅藝錦——中國新加坡當代藝術三十年》展覽現場,由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標志性人物徐震為展覽“量身”打造的巨型裝置作品《結伴才能行遠》頗為醒目。在創作過程中,涂鴉般的文字外圍被一條銀色長鏈緊緊圈起,充滿激情的宣言被放入線條挺拔的對話框:“IF YOU WANT TO GO FAR,GO TOGETHER”。誠如這件作品所賦予的美好寓意那般——面向未來,中新兩國將繼續攜手,并肩而行。
編輯 嚴春霞
2024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