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是連接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橋梁,它以獨特的魅力搭建起跨越時間與空間的交流合作之橋。8月19日,《華獅藝錦——中國新加坡當代藝術三十年》展覽在蘇州當代美術館開幕。現場,蘇州工業園區30周年形象標識同步啟用。
展覽由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主辦,新加坡美術館和蘇州當代美術館承辦,蘇州工業園區公共文化中心執行。
藝術鏈接過去與將來。1994年,《獅城藝萃——新加坡繪畫展》在中新兩國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之際舉辦,自此園區與新加坡先后在文化、藝術、體育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動,促進弘揚友好,攜手前行。
2024年,以獻禮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30周年為契機,《華獅藝錦——中國新加坡當代藝術三十年》展覽在金雞湖畔舉辦,與30年前的《獅城藝萃》遙相呼應,持續推動中新兩國文明交流互鑒。
本次展覽薈萃兩國當代優秀的資深及新興藝術家的作品,呈現了中新兩國在時代發展與社會變遷中的多重語境與多重現狀。
展覽由“家園載情”“文化異彩”“生生相息”“都市未來”四個篇章組成,從虛實相生的過去通向現代城市的進程、從當下現實走向多元的未來想象,通過多重的文化理念和不同的藝術視角,多維度交流與探討中新兩國在城市發展、科技進步、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等方面的生動實踐和交流交融。
《背后的故事:農訓圖》
中國著名藝術家徐冰為展覽創作的作品《背后的故事:農訓圖》,引用了明朝唐寅的作品《農訓圖》,通過數字化處理,使觀眾在作品畫面的變幻融合中,跨越千年歷史,感受園區的蝶變之路。新加坡當代藝術發展先驅唐大霧在1979年創作了大地藝術,這也是新加坡最早的大地藝術實驗之一,他花費幾個月的時間拍攝了一組新加坡東北部待開發的土地,觀察城市化進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結伴才能行遠》
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標志性人物徐震創作的巨型裝置《結伴才能行遠》,涂鴉般的文字外圍被一條銀色長鏈緊緊圈起,充滿激情的宣言被放入線條挺拔的對話框:“IF YOU WANT TO GO FAR,GO TOGETHER”。這句鏗鏘有力的“結伴才能行遠”,擲地有聲地點明了此次展覽的愿景:中新兩國文化交流面向未來、攜手并進。
在8月18日舉辦的“中新當代藝術三十年”圓桌論壇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許江,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和新加坡美術館總裁兼館長、國家視覺藝術集群主管陳維德,新加坡美術館館藏、公共藝術和項目總監王佩琴,新加坡著名雕塑家韓少芙,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丘挺等眾多藝術家、評論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中新三十年當代藝術發展的卓越成果,與人類文明交流借鑒的生生不息。
許江表示,30年來,園區堅持守正創新、開放包容的精神,在發展模式、科技創新、對外交往、人文生活、生態建設等方面成就卓著,為人類文明互鑒提供了美好的范本。
陳維德表示,通過這次合作展覽,新加坡美術館很高興能夠向蘇州觀眾展示來自新加坡國家收藏的多樣作品。《華獅藝錦》展現了美術館當代藝術收藏的多元性,反映了館藏如何通過展覽和活動將藝術和藝術家與公眾和未來世代聯系起來,實現美術館促進區域聯系和為全球當代藝術論述貢獻多元視角的承諾。
本次展覽展示了中國和新加坡藝術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共同構建了一個超越傳統界限的強大敘事。《華獅藝錦》通過藝術提倡學習、創新、和諧與互惠的原則,凸顯“園區經驗”及其價值,呈現了不斷進步和雄心壯志的生動圖景。觀眾將受邀探索一個充滿活力和豐富文化的當代藝術場景,共享一個充滿生機和包容的藝術慶典。
展覽于8月20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將持續至10月30日。
記者 孟旭
《交匯點新聞》2024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