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一場鏈接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投資機構的供需對接會順利舉辦,將獨墅湖畔對生物醫藥產業源頭創新的渴求,轉化為產學研資深度碰撞的“火花”。
這里,是中國生物醫藥創新和投資當之無愧的“風向標”,沉淀著1388家企業的集聚勢能,去年營收達到373.69億元;誕生了多款全球或全國首創重磅產品,既有首個在美國獲批上市的中國本土自主研發抗癌新藥澤布替尼,也有國內首個上市的重組人促甲狀腺激素(rhTSH)智舒嘉?,還有全球首款可標測腎神經的腎動脈射頻消融類產品;見證著一連串超10億美元的海外授權大單,走出了19家生物醫藥上市企業,持續將中國生物醫藥的創新成果輸送全球……
這里,是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是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從規模集聚到創新引領的“時光琥珀”,更是未來創新的“啟明星”,以“產學研用”的生態閉環,全力勾勒全球生物醫藥版圖的“慧湖坐標”。
雙重驅動引領產業攀向更高能級
今年以來,獨墅湖畔生物醫藥產業“喜報”連連: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中,澤布替尼(百悅澤?)全球銷售額達7.92億美元,同比增長62%,成功助力百濟神州跨過盈虧平衡點;信達生物上市四款新藥,2025年首季總產品收入超24億元,在保持腫瘤治療領域領先地位的同時逐步釋放綜合產品線潛力;手握“最貴”出海小分子藥物的亞盛醫藥,成為首例通過中國證監會備案、實現港股18A公司赴美雙重主要上市的中國藥企……
一批頭部企業用強勁勢頭,對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的韌性與發展潛力作出深度注解。
韌性來自哪里?在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科技創新局局長滕文東看來,這既是過去積累的深厚家底,又是當下持續迭代的創新生態與前瞻布局的戰略眼光:一方面,經過20多年發展,科教創新區已形成創新藥研發、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三大重點產業集群,且每個集群都有各自的“領頭羊”;另一方面,從早期聚焦創新藥研發到如今拓展至高端醫療器械、基因與細胞治療、核酸藥物等多元領域,從本土企業孵化到全球資源整合,科教創新區以“厚積”與“薄發”的雙重驅動,引領產業向更高能級攀升。
近年來,在全球醫藥產業格局動態調整之際,大型海外藥企(MNC)在治療領域釋放出大量管線需求。而中國生物醫藥創新企業憑借豐富的創新管線儲備持續對外輸出,為海外藥企提供有力支撐,形成了“中國創新藥超市”。這一點,在科教創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去年,全球醫藥巨頭羅氏與宜聯生物達成全球合作和許可協議,交易金額超過10億美元,成為2024年中國創新藥“出海”第一單;亞盛醫藥與日本武田簽署獨家選擇權協議,武田獲得了開發及商業化奧雷巴替尼的全球權利許可,合作總交易額高達93.6億元,創下國內小分子腫瘤藥海外授權新紀錄。
“對于管線豐富、核心產品較多的創新企業,把自身產品線的海外權益轉讓給新成立的海外公司,以此換取股權和資金支持,隨之引入國際資本,組建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團隊,助力產品走向國際市場,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環,為行業發展開拓了新思路。”滕文東說。
全要素靶向培育搶跑未來賽道
近日,《蘇州工業園區加快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產業騰飛行動計劃(2025-2027)》正式發布,明確將重點圍繞提速企業規模化發展、優質增量項目落地、創新產品上市、創新產品應用推廣、人工智能賦能等八個方面擇優精準扶持,助力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產業騰飛發展。“作為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的主要集聚地,這對我們來說,是一份錨定產業升級方向的導航圖,也是我們撬動創新資源整合的動力源。”滕文東說。
沿著“導航”按圖索驥,園區對產業的培育更加精準化、體系化、生態化:對初創企業提供“研發—臨床—生產”全周期支持,對成長期企業通過產業鏈協同加速技術轉化,對龍頭企業則鼓勵其通過收并購整合資源,構建全球化競爭力。而動態遴選的“重點產品管線”機制將政策資源與市場需求導向深度耦合,即政府通過前置介入,對潛力品種的臨床試驗、注冊申報、產線建設給予定向扶持。面對創新藥動輒“十年十億美元”的研發投入,未來,科教創新區將助力園區探索開展“股債聯動”,由國資基金通過基石投資、長期持股等方式實現“領投—直投—跟投”,創新“管線貸”風險補償機制,讓尚未盈利的研發型企業也能獲得商業銀行的中長期信貸支持。
這兩年,園區已布局生物醫藥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檢驗檢測、審批審評、生產制造、銷售流通等全產業鏈平臺體系。同時,建設了核酸藥物創新平臺、類器官藥物篩選創新平臺等一系列為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提供“一站式”服務的支撐平臺。此外,建設了獨墅湖醫院臨床轉化中心等公共技術平臺,落地全球最大ClassA級共享實驗室蘇州分中心——蘇州飛鏢國際創新中心,構建出多元化、專業型、互動式的生物醫藥孵化器集群。面向未來,科教創新區將探索以全要素支持牽動技術、模式、生態的系統性突破,推動全產業鏈開放創新,提升生物醫藥產業整體效能。
無憂生態撬動源頭創新“第一公里”
當前,中國生物醫藥逐漸從跟隨式的逆向創新邁向引領式的正向創新。藥物研發的起點——源頭創新,是搶占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制高點的戰略支點。身處產業第一梯隊,手握產業和高校兩端優勢的科教創新區,正進一步謀求補齊本地生物醫藥原始創新環節,全力打通從實驗室走向應用的“第一公里”。
“去年9月,教育部與江蘇省攜手共建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其中,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落戶在科教創新區。由此,我們嘗試鍛造‘原創成果—概念驗證—中試試驗—規模生產’轉移轉化全鏈條。”科教創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與臨床產品之間普遍存在“斷裂帶”。高校的創新“種子”能不能“落地成金”?在科教創新區,“技術經理人+概念驗證”帶來了全新的孵化方式——實驗室成果能不能往前走、有沒有商業價值、創始人能否適應創業節奏,這些都會在熟悉市場的技術經理人的“帶領”下,全部“預演”一遍。這意味著,來自高校的科技成果,在基礎研究階段就得到針對其“產品力”的全面驗證,形成“探索假設—科學驗證—初創企業—成長企業”的孵化路徑。
長期以來,科技成果轉化面臨可能存在的轉化失敗、專利侵權、許可費用支付等風險。但伴隨著全國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全過程風險保障綜合險“園研保”落地,一切有了改變。這一科技金融產品由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蘇州)和人保財險蘇州市分公司合作設立,為合作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統一投保。
科技成果“轉無憂”、公司落地“創無憂”、項目推進“用無憂”、項目經費“財無憂”、人員安家“居無憂”……當資本、平臺、生態等各類要素加速集聚,科教創新區正以科技成果轉化的“無憂”生態,努力讓實驗室成果在獨墅湖畔找到“生長土壤”。科教創新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通過一系列探索與努力,彌合科研成果與量產的商品之間普遍存在的‘斷裂帶’,把科教創新區打造成長三角生物醫藥原始創新策源地和成果轉化的首站樞紐。”
蘇報駐園區首席記者 董捷
《蘇州日報》2025年06月17日A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