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如何乘全面深化改革之勢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蘇州工業園區以一貫的實干拼搏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自1994年開發建設以來,蘇州工業園區科學精準地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加快推動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循環化、能源消費低碳化、產品供給綠色化、產業結構高端化,持續推進產業綠色化和綠色產業化,積極探索產業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雙贏的新路徑。在嚴格項目環保準入、主導產業改造提升、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以綠色發展的新成效持續激發新質生產力,不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如今,三十而立再出發,砥礪奮進攀新高,蘇州工業園區立足成立三十周年發展新階段,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持續深化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新質生產力集聚發展陣地,助推區域高質量發展。
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碧水清波生態更美。
當陽光灑落吳淞江畔的園區第二污水處理廠,一片片光伏板似一朵朵盛開的科技之花,與周邊生態景觀融為一體,一派秋日美景氛圍感超絕……“三階發力”打造的“花園式”污水處理廠展現出別樣的發展前景。
2020年,園區第二污水處理廠一方面加強源頭管理,實現污染源監控前置,采用數字化、可視化理念,在營運中心大屏上實時調度污水管網的運行情況,加強重點泵站監測,提升水質在線監測設備,實現實時監測監控重點污染物數值變化,加強應急響應;另一方面,提升處理工藝,推動產學研成果轉化,應用多項自主研發的深度處理工藝,出水穩定達標,出水水質達到蘇州市特別排放限值,達到地表水準Ⅳ水標準,高效服務約36.5萬居民和8100余家企業。
身姿優美的魚兒在清澈的水里游弋,嬌艷的美人蕉亭亭玉立,這是一處“藏身”于二污廠里的生態濕地,濕地內的水來自污水處理廠的再生水。2021年,二污廠擴容升級,在廠西側進行二期改造,采用表面流人工濕地,尾水經管道輸送至濕地進行尾水提升后出水至吳淞江。濕地內配有蘆葦、澤瀉、睡蓮、黃菖蒲、花菖蒲、香蒲、荷花等水生植物,升級后的“城市綠肺”人工濕地兼具尾水提升、生態補水、綠地景觀和防洪灌溉功能,日處理能力達15萬立方米,實現“污水廠+人工濕地”二階跳。
污水處理廠歷來是耗電大戶,而如何將其轉變為“發電高手”是蘇州工業園區相關主管部門特別關注的課題。蘇州工業園區第二污水處理廠利用廠區約4.4萬平方米反應水池上空及建筑屋頂,鋪設550Wp高效單晶硅光伏組件10400塊,預計年均發電量約581萬千瓦時,基本實現就地全部消納,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743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486噸,達到減污與降碳的雙重效果。此外,污水廠通過采用“剛性支架+柔性支架+屋頂光伏”的建設模式,最大程度利用了廠區的可建設面積,鋪設的光伏板可以遮擋部分池面,能有效抑制池內水體藻類生長,減少人工清理頻次,實現“光伏+污水處理+人工濕地”三階跳。
污水處理是關乎群眾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民生大事。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使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物種豐、人居美,不斷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無廢工廠”持續升級,點燃綠色發展引擎。
在SEW-電機(蘇州)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在現代化綠色的車間內忙碌。作為全球主要的電動機生產企業,SEW電機通過打造工業4.0,建立綠色供應商考核機制,大量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實現了生產過程的節能增效。
SEW-電機(蘇州)有限公司位于蘇虹中路,投產于2005年。作為全球傳動設備制造領域的燈塔企業,企業始終堅持資源節約,通過工業4.0技術,將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廣泛利用在工廠的方方面面,有效實現制造過程的能源利用最大化。在危險廢物減量化中,為響應“無廢城市”建設,企業引入乳化液集中供液系統,將乳化液使用壽命從半年延長至5年,每年減少乳化液近700噸,節省成本約300萬元人民幣;在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上,將廢紙板通過膨切機將其制作成為成品電機的填充材料,替代了泡沫板材,廢紙板實現100%資源化利用,實現了減污降碳和節能增效雙贏模式。2024年,該企業受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邀請,參與評估標準建立,積極提供實踐經驗。
以SEW為代表的無廢工廠建設,是蘇州工業園區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
“無廢”理念是可持續發展理念,是綠色發展理念;“無廢”的背后,蘊含著綠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開發建設30年來,蘇州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蘇州工業園區固體廢物管理現狀排摸顯示,園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72.26萬噸,主要來源于造紙、電力、食品、醫藥和電子行業,產生種類包括廢塑料制品、粉煤灰、廢紙、工業污泥、爐渣、食品加工廢物、脫硫石膏等。多年來,園區以結構調整推進源頭減量、以技術創新驅動工業綠色發展、以政策引導推動企業減污降碳、以管理優化推進工業污泥減量,加強對固體廢物處置的管理。“十三五”以來,園區創建多家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示范企業,充分發揮試點示范的突破帶動作用,在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等多個重點行業成功研發了一批制約行業綠色轉型的關鍵共性技術,輻射和帶動了區域工業高質量發展。截至今年10月,蘇州工業園區21家企業入選國家、省級綠色工廠、國家綠色供應鏈等,培育8家近零碳示范企業。
《蘇州工業園區“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明確,通過健全全環節覆蓋的管理制度體系、全方位支撐的技術研發體系、全渠道暢通的市場運營體系和全過程保障的監督管控體系,全面提高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置水平。到2025年,建設成為“固廢源頭減量化、收運體系專業化、資源回收循環化、廢物處置無害化、保障管理規范化、無廢理念普及化”的“無廢城市”,打造全國“無廢城市”建設標桿樣本。
探索ESG路徑,引領產業創新突破。
近年來,以環境友好(E)、社會責任(S)以及公司治理(G)為主題的ESG投資發展加快。ESG注重可持續發展,同時業內人士認為,“雙碳”目標將是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刺激ESG投資的主要推動力,在“雙碳”目標下行業、機構、企業都參與進來,推動ESG投資走向新常態。
今年7月,蘇州工業園區率先發布全國首個區域ESG白皮書《蘇州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環境、社會、治理)白皮書》,提請立項全國首個經濟開發區ESG評價通則《經濟開發區環境、社會、治理(ESG)評價通則》,率先建設區域ESG數字服務平臺。截至目前,園區集聚ESG產業規上企業超300家,其中,超120家綠色及近零碳工廠企業,規上企業營業收入達500億元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來到位于園區東南部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只見這里集中了有機廢棄物利用廠、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廠、東吳熱電廠、天然氣接收站等基礎設施。然而,在這樣的垃圾“集散地”,綠樹成蔭、濕地流水潺潺,生態環境堪稱優美。在有機廢棄物利用廠內,餐廚和廚余垃圾在厭氧發酵罐里被微生物分解,產生的沼氣提純后輸送至天然氣接收站供園區居民使用。2023年,產業園共處理餐廚垃圾、園林綠化垃圾等有機廢棄物約17.04萬噸,產生生物質天然氣約800萬立方米,相當于節約標準煤8746噸,減排二氧化碳17.32萬噸;處置濕污泥14.4萬噸,產生干污泥3.1萬噸,相當于節約標準煤1.4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5萬噸。
循環經濟產業園是蘇州工業園區優化能源利用結構的縮影。截至2023年底,園區清潔能源占比超90%,累計并網光伏規模超290MW,充電站315座,充電樁3038個,園區公交實現100%使用新能源車輛。在另一邊的金光科技園內,項目以提升土地資源集約、推進產業高端化發展為目標,將主要聚焦科技創新、重點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領域,打造國際領先、國內一流、具有引領示范意義的高科技產業園區。
園區最新啟用的蘇州ESG產業創新中心已與畢馬威等近20家企業簽約,首批14家企業集中入駐。園區致力打造區域打造ESG產業新高地,力爭到2025年,集聚ESG企業超400 家,實現營收700億元。
來源:蘇州日報